保持稳定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
“平台转换(Platform-Switching)”理念.是通过使用相对每个种植体尺寸略小的部件,便可使种植体周围组织具有较大稳定性。法国美学牙科医学会主席Frdddric人Chiche认为,使用3i种植体时,这点很容易做到。他将在下文中阐述这种操作方法,并借助三个病例加以说明。
前牙区的种植术后种植体颈部无骨吸收,是确保齿龈乳头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获得与邻牙协调一致的牙龈曲线的重要保证。在使用螺钉固定的 Brfinemark种植体的头一年中,正常情况下总能观察到在种植体第一道螺纹高度牙槽骨的稳定。尽管人们曾经提出各种生物力学理论,但是它们的说服力并不强;现在,更完善的生物学知识更好地解释了该现象。事实上,人们观察到,当种植体裸露在外时,颈部周围便开始骨吸收;只要它是被遮盖住的,颈部高度牙槽骨就会保持稳定。
在负载、也就是外科二期手术后,颈部以下的骨的稳定性似乎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生物学宽度的保持、结缔组织的炎症状况以及种植体表面的情况。1997年, Abrahamsson等人揭示,多次拧进和拧出嵌入螺钉会使种植体颈部周围上皮固定点发生根端移动。作者们强调,上皮移动进而会使骨高度发生根端移动,从而重建与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相协调的生物学宽度。此外他们还确定,基台与种植体间的边界层有细菌浸润。这种浸润会导致一个发炎的结缔组织区域的持续存在,从而进一步促进种植体与骨之间第一接触位置的根端移动。与迄今为止所提及的参数不同,种植体表面情况对骨吸收起着积极作用。如种植体表面粗糙,那么在加以负载,特别是即刻负载时,骨对钛种植体的附着能力便会大大提高。
”平台转换”原则
该原则是使用比种植体颈部直径略小的义齿部件,从而限制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该策略基于1991年所做的病例观察和分析。在那些病例中,5mm大的种植体,都采用了直径为4mm的较小的基台,周围未发生骨吸收或者吸收极少,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而且不受负载阶段的影响。
该结果的可重复性使我们假设成立:基台与种植体间边界层的状况是影响牙槽骨顶部吸收部位和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还促使我们重新构造决定种植体周围生物学宽度的装置。种植体周围的生物学宽度被定义为种植体周围顶部骨边缘与种植体—基台连接处的距离(2-3mm)。如果种植体基台与种植体直径相同,也就是说两部分相互连接,那么这个距离就是结缔组织发炎的结果。通过使用比种植体颈部直径小的部件,义齿连接被推向种植体中部,从而扩大了周围骨与基台底座间的距离。与基台—种植体连接相关的发炎的结缔组织更多的存在于冠高度、颈高度,而不再根端移动至种植体的第一道螺纹处。这样便可避免骨吸收,种植体颈部高度的牙嚓骨得以保持稳定。
临床应用
“平台转换”尤其适用于那些希望获得最佳外观效果的病例。Small和Tarnow在2000年揭示,80%的病例在负载第一年会出现1mm的前庭退化。这种软组织退化的原因是骨萎缩,会给前牙区带来很大的危险。 人们只需借助“平台转换”理念,通过使用相对每个种植体尺寸略小的部件,便可使种植体周围组织具有较大稳定性。使用3i种植体时,这点很容易做到。 4mm、5mm及6mm的种植体具有同样的外六边,如果选用的是其系列产品,那么内部连接也相同。所使用的大部分种植体共有的这种特性使该系统在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无需使用任何特定部件,只要将一个直径4mm的基台用螺钉固定在直径5mm的种植体上,便可实现“平台转换”。依此类推,可用同样的方法将直径5mm的基台拧在直径6mm的种植体上。
根据治疗报告,放入后对种植体加负载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它可用于临时义齿,在临时义齿下部咬合时放入基台,这为个别情况;还可用于牙列缺失的患者做即时负载。
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在种植体治疗的各个阶段保持部件的较小尺寸,直至最后制作出种植体所承载的义齿。
最后,种植体钛表面状况对保持颈部高度的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estori等人在2001和2002年观察到,在对表面粗糙的种植体立刻加载,并借助用于组织研究,骨稳定发生在种植体的第三螺纹处,也就是说,在种植体抛光截面与粗糙截面的连接处。据Davies等人所说,粗糙表面降低了造骨细胞穿过纤维蛋白网络到达种植体表面的移动难度。基于此观察结果,从1996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混合表面的FS版本(FullSurface)的 Osseotite种植体。此版本从上到下都是粗糙表面,而不是从第三螺纹处开始,从而能够促使直至种植体颈部的骨都保持稳定。
成功秘诀
在前牙区,种植体颈部高度的骨稳定性对于口腔种植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使用直径小于种植体直径的义齿基台能够限制常在种植后一年出现的牙槽骨顶部吸收。骨边缘和基座—种植体连接间距离扩大,使发炎的结缔组织移到更靠近冠部和中间的高度,这点可用于解释运用所谓“平台转换”理念取得的效果。尽管使用颈部抛光的种植体时也会观察到不出现骨吸收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使用完全粗糙的种植体能够进一步提高顶点高度的组织稳定性。
图1:通过正畸治疗能够在插入种植体前重建理想的近远中间距。(正畸科医生E.Serfaty博士)
图2:舌弓的存在使导板在前庭位置的插入得以简化,这样就能按义齿设计图把种植体固定在三维立体层面上。
图3 : 使用一个小直径种植体(MicroMiniplantN丁3ilmplantlnnovations),以确保种植体颈部与相邻牙齿间保持1.5mm的近远中最小间距。此间距是生成和保持齿龈乳头所必需的。
图4:所有义齿部件(嵌入螺钉、转移杆、基台)都与种植体直径相同。“平台转换”不可用于小直径种植体,因为基台尺寸太小会带来断裂危险。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哪种种植体系统,狭长种植体颈部高度的直径平均都为3.3至3.5mm。
图5:一年后的手术后效果。一个VMK牙冠被粘在钛基台上。高质量的外观效果源于牙龈乳头的存在。它证明种植体两侧都存在骨间隔。(义齿专家:P.Miara博士)
图6和7:第11号牙,显示有牙根吸收。这种状况缘于15年前的一次外部撞击。已进行牙髓治疗。直接对这颗牙齿做了种植.
图8:借助于无切口翻瓣技术限制骨暴露后导致组织吸收。
图9:通过“三合一”柱上的深度标记,确保对种植体(NTCertain,3ilmplantlnnovaUons)做精确的垂直定位。
图10:一个钛制的临时基台。内部连接形成了良好的固位,这样在所有调整阶段都不必用义齿螺钉固定基台。
图11:X光监控照片显示,存在一个直径小于种植体直径(5mm)的基台(直径4mm),这样能够根据“平台转换”理念保持种植体颈部高度的骨稳定性。
图12:手术后一年的临床效果一牙颈线和牙龈乳头存在,结合“平台转换”理念实施及时临时治疗的治疗策略,只会有极少的骨吸收。经过二至四个月的愈合阶段后,便可将一个永久性VMK牙冠装在牙列上。(义齿专家:C.Sabban博士)
图13和14:第11和21号牙齿的牙颈部曲线不同,这样就不能在拔牙后直接使用即时种植体,因为牙颈部曲不同可能会在相邻的自然牙齿的牙颈部曲上显得明显。
图15:为了获得一致的牙颈部曲线,使整个粘骨膜与牙槽骨发生冠向移动,决定牵引切牙,用了一个前庭领矫形装置。插图显示的是12个月后的临床效果。(正畸科医生:R.Garcia教授)
图16:在拔除第11和21号牙齿后直接使用了两个种植体。种植体的理想位置降低了安装临时齿冠的难度,因为不必再纠正种植体基台的高度。
图17:重衬临时牙冠,然后用临时粘固粉粘合。在骨结合阶段,它会被保留在种植体上,用于提高种植体—基台—义齿系统的强度。
图18:在手术后三个月的X光监控照片上可看见单个义齿基台(直径4mm)与宽圆锥形种植体(5mm,NTCertain)直径间的缝隙。种植体周围的骨盖住了所有螺纹以及种植体颈部。
本文链接:http://zhongzhiyaba.com/zhongyanews/pm20200523142833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